近日,双牌县政协编纂的《象封有庳》已经正式出版。这是一本专门的“象文化”研究文集,也是该县致力打造“文化政协”的又一成果。象,也称象王,舜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孟子·万章》记载:“象之不仁,封之有庳(有庳,即今双牌县江村一带)”。
象在历史上多以“恶人”形象出现。双牌县政协通过对当地的“象王庙”“有庳祠”等遗址、相关历史文献和故事传说进行持续多年的研究,认为象虽年少时顽劣,但“封之有庳”后弃恶从善,在当地成为一个很有历史功绩的国君,深受百姓爱戴,是一个改邪归正的典范。舜帝晚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主要是为了实现兄弟相和。《象封有庳》主要收编的就是关于象的一些历史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
近年来,双牌政协突出加强文史研究工作,努力打造“文化政协”,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也让双牌政协书香四溢,为助推地方文化建设践行了担当作为。县政协成立文史书画研究院,重点加强“和文化”“象文化”“永文化”研究,努力打造双牌品牌文化。特别是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和文化”论坛,重点考证了舜帝启“和”、象王履“和”、舜象修“和”历史,将双牌和文化的起源追溯到了4100多年前。2018年,该县由政协牵头,成功申报并正式命名为首个“中国和文化之乡”。整理编纂地方特色“三考”,《双牌地名考》记录了415个特色地名的演变来历和流传的神话故事;《双牌民俗考》整理记载了当地婚丧嫁娶、起屋上梁等39个地方特色传统民俗习俗;《双牌姓氏考》对全县所有姓氏进行调查统计,并对40多个主要姓氏的起源、历史沿革、姓氏文化和当地有影响力人物等进行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