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兴工、促林、扩城、活商、旺旅游”经济发展思路,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开拓进取,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平稳增长,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据初步核算:2007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174836万元,比上年增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955万元,比上年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54659万元,比上年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222万元,增长15.3%。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37.1、33.3、3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687元,增长16.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697,增长11.2%。
八件实事全圆满完成目标任务。2007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20人,完成任务的100.7%。新建与改造通乡通村公路26公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5个村13.5公里,硬化村组入户道路64公里;全县15个乡镇场全部开通了宽带网,标准化乡村农家乐店建成34家,完成任务的113.3%;政策性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达100%;新建农村沼气501口,完成任务的100%,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9100人,完成任务的122.8%;城市低保资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均按规定百分之百发放到位;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金发放及时到位率达100%。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快, “三林”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发展空间相对狭窄,经济承栽力不强;财源基础比较脆弱,可用财力偏少,资金调度比较紧张,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发展环境依然不优,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79千公顷,总产量67193吨,与去年同期基本上持平。其中油料作物总产量615吨,增长4.2%;蔬菜播种面积3.83千公顷,增长5.8%,总产量124742吨,增长6.9%;水果产量16540吨,增长4.8%。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578万元,比上年增长3.1%。
养殖业有所回升。全年生猪出栏15.2万头,增长4.5%;山羊出栏15.53万只,增长8.6%;家禽出笼182.62万羽,增长6.4%;水产品产量3100吨,增长18.7%。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县完成造林面积6.4万亩,占任务3.42万亩的187%;其中退耕还林0.8万亩,速生丰产林 4.5万亩,一般性造林1.1万亩。育苗500亩。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强了水利、电、路、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730万元,改造通乡公路26公里,硬化村组入户道路64公里,兴修各类水利工程1242处,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000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3处,解决9000多名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农村电网改造入户率达48%。49个试点村种植经济果林2500余亩,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6300亩,新增出栏牲畜4.3万头,扶持发展种养大户500户,发展农村沼汽280多户,大部分村都建成了1-2个特色主导产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运行。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254万元,比上年增长2.5%。增幅比上年回落1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223万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比上年回落19.7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领跑全县经济。全县民营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15789万元,比上年增长18.0 %,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5.5%;实现增加值34210万元,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的 84.8 %;比上年增长4.9%;实缴税金5905万元,增长21.0%;民营工业已成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
重工业发展速度快于轻工业。在有色金金属、黑色金属、冶炼化工等重工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年重工业实现总产值111098万元,比上年增长15.8%;轻工业实现总产值24303万元,比上年增长11.9%,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3.9个百分点。
综合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5226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实现利润10167万元,增长13.3%; 实缴税金5905万元,增长21.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63.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414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0638万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员劳动生产率51363元/人,增长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5188万元,增长19.2%;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108191万元,增长21.8%;在全部开工实施的项目中,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90个,完成投资额88556万元,增长21.9%。
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县工业投资完成46181万元,同比增长17.9%。主要是水电开发步伐加快,全县规划建设的68处小水电站,已建成18处,正在建设的39处,装机容量4215KW,完成投资额25781万元。
重点项目投资进展顺利。高杂锌资源综合回收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洛湛铁路正在全线铺轨,207国道县城段改线与提质方案、二广高速双牌县城连接线方进入了评估阶段;竹产业开发、南岭化工厂转运站搬迁、汽修厂和公路局小区建设、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等项目都进展顺利。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日趋发达。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37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9%;旅客周转量15107万人公里,增长2.2%。年末全县公路里程1288公里,其中:国道61公里,省道35公里,县乡道232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678台,下降 13.3%。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980万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21万元,增长13.3%;电信业务总量1892万元,增长7.5%。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1万门;年末全县固定电话新增用户132户,达到14362户,增长0.9%;移动电话新增用户2130户,达到25240户,增长9.2%;全县电话普及率达23.3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590户,增长8.2%。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升温。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660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分城乡看,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13417万元,增长21.1%;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243万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739万元,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146万元,增长12.0%;其它行业零售额267万元,增长7.7%。
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全县签约新引进项目33个。实际到位内资6150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02.5%,比上年增长10.3%;实际到位外资1300万美元,占年度任务的100%,全年共接待客商150批次,近1000余人次,洽谈项目40余个。高杂锌、活性炭、东阳电子等项目相继落户双牌。
旅游业增势强劲。2007年,全县以“旅游旺县”为指针,先后投资3700万元,加大了以阳明山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红阳公路已全线拉通路基、铺砂、压实,黄(柏洞)万(寿寺)已全线硬化;新建了万寿寺居士楼、阳明山大酒店;改造了阳明山宾馆、天龙宾馆、汉诺威大酒店。“五一”黄金周期间,自驾车旅游和团队旅游成为阳明山旅游的突出亮点,七天时间共接待车辆6300多台次,旅游团队800多个,人数9.39万人次。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43.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003万元,增长29.7%。旅游业已成为我县的朝阳产业。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基本持平。全年财政总收入12052.16万元,比上年增长0.2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20.18万元,下降 10.82%;上划中央“两税”2465.44万元,增长18.51%;上划所得税2966.34万元,增长17.6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324.59万元,增长38.98%。
金融信贷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0254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811万元,减少12.5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6141万元,增长28.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7366万元,增长23.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787万元,增长15.4%;中长期贷款余额30579万元,增长53.4%;农业贷款24847万元,增长27.6%。
保险业喜忧参半。全年保费收入2107万元,减少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82万元,增长6%,人身险保费收入1525万元,减少14.3%,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852万元,增长15.4%;其中财产险赔款313万元,减少15.2%,人身险给付539万元,增长14.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就。2007年,全县共申报和推广了原生态有机茶工艺研究等10余个新项目。南方红豆杉快速繁育技术获国家“星火计划”奖;高山雪莲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荐到省市立项授奖;萧氏松颈象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双牌水库斑点叉尾鱼网箱养殖技术推广获科技进步奖。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2007年,全县拥有普通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4所,小学15所。普通高中招生1214人,在校生3734人,毕业生1101人;初中招生2106人,毕业生2134人,在校生5852人;小学招生2402人,毕业1682人,在校生10788人。全县独立设置的幼儿园27所,在园儿童2461人,教职员工133人。全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2%;小学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0.38%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66%以内。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面推进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建设,兴建了文体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节庆文化等活动,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出版了《双牌和谐诗词选》、《走进阳明山》;制作了《魅力双牌》风光片,创办了《阳明山杂志》;县老年大学的舞蹈《水云》获省水利系统表演一等奖;杨少华独唱《喊风》获省公路系统庆“七一”比赛二等奖;曹建军摄影作品《采茶》和《小黄江源瀑布》分别获省摄影作品三等奖,在《湖南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表。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个,其中医院7个,社区、乡镇卫生院16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实有床位36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11人,注册护士111人,药检人员4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11.93万人,参合率达88.66%。
群体工作丰富多彩。全年共开展和举办了8项大型群体竞赛活动。4月22日第二届海峡两岸阳明山围棋邀请赛在我县天龙宾馆隆重举行,台北代表团、澳门代表团、香港代表团、双牌阳明山等代表团共4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邀请赛,整个赛事始终突出一个“和”字,彰显了“中华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2007年,我县向市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1名,向市运动队输送体育苗子8人,在各级比赛中共获金牌7枚,银牌3枚,铜牌7枚。
广电事业较快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全县农村网络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形成了“县乡联网、建小片网、安装站点”的工作思路。今年采取单位自筹、银行贷款、厂家垫资等办法,多方筹集资金83.65万元,为“村村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年共完成二十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80个,新增覆盖人口8833人。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0.5%,人均绿地面积18.9亩,居全省之冠。拥有中国南方最大的红豆杉、华东黄杉群落。阳明山是国家AAA级风景区,万寿寺乃七祖佛爷坐化之地,素有“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之盛誉。潇水沿线的青龙洞、浮洲岛、万亩青山园等景点如诗如画。
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趋好。2007年,全县安全生产事故整体下降,全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9起,下降9.4%;死亡12人,下降14.3%;直接经济损失82.86万元,下降42.7%;全县亿元GDP安全生产死亡率0.69%,下降0.23个百分点。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年末全县总人口1803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321人,农村人口147978人。总人口中男性95881人,占53.2%;女性人口84429人,占46.8%,未落户的常居人口6933人。全年出生人数1838人,出生率10.63‰,死亡人数801人,死亡率4.63‰;全年净增人口1037人,自然增长率6‰。人口再生产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3元,增长16.3%;其中工资性收入6804元,增长9.7%;经营性收入2002元,增长37.8%;财产性收入150.7元,增长35.6%;其它收入1385元,增长42.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69元,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89元,比上年增长14%;人均生活消费支1468出元,增长13.4%。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11021人,比上年下降0.9%;其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928人,增长9.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892人,与去年持平;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801人,增长6.5%;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65人,增长4.4%。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金1550万元。增长15.4%;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证金272.16万元,增长37.3%。
注:全县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