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年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改革,优化环境,增加投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克服了资金紧缺、洪涝灾害等一系列困难,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一、综 合
全县国民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3168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49万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26631万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23488万元,增长1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92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31.5:36.4:32.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196人,比上年末下降0.8%,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500人,再就业率4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初见成效。
2002年,全县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为18.84%,比上年提高0.78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国企改革力度不够大,成效不够明显;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自主增长内在动力不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433万元,下降1.3%。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57602吨,减少4.4%;油料555吨,减少21.0%;水果12568吨,减少17.9%;水产品产量2298吨,减少1.1%。出栏肉猪11.4万头,增长5.6%;出栏牛0.49万头,增长2.1%;出栏羊8万只,增长5.3%。全年人工造林1.949千公顷,增长49.4%,其中退耕还林1千公顷。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初步显现。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5千公顷,调减140公顷,其中早稻3.58千公顷,调减20公顷;优质稻面积1.51千公顷,增加470公顷。经济作物中,蔬菜种植面积3.29千公顷,增长20.1%;药材种植面积0.32千公顷,减少36%。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迅速。猪、牛、羊分别发展20.83万头、2.8万头、16万只,比上年增长15.6%、1.1%、6%。竹根猪和野猪分别发展1.9万只和860头,增长18.7%和12.2%。畜牧业产值12943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2.8%。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23处,投入建设资金118万元,完成劳动工日87万个,完成土石方62万方。整治处理重点水利工程20处,其中病险水库9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0公顷,解决了1.5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27万千瓦,增长6.3%,机耕面积4.2千公顷,机耕率63.9%。
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全县五年扶贫开发规划和贫困村三年扶贫规划,顺利通过省里审定。2002年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401万元。争取国扶信贷资金项目4个,资金1330万元,争取省信贷扶贫资金900万元。全县共完成扶贫项目26处,其中人畜饮水工程2处,通路工程22处,扶持贫困户200户。
三、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1893万元,比上年增长18.0%。规模工业增加值12236万元,增长27.1%;其中县属规模工业增加值7610万元,增长31.2%。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433万元,增长3.6%;重工业增加值11803万元,增长28.4%。国有工业增加值5739万元,增长18.9%;集体工业增加值1925万元,增长74.5%;其他工业增加值4572万元,增长22.3%。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74940万千瓦小时,增长17.2%;水泥3.7万吨,增长4.2%;炸药1.41万吨,减少1.7%;成品钢材1.21万吨,增长167.7%;铝0.98万吨,增长16.2%;人造板0.61万立方米,增长14.2%。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规模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330万元,比上年增长57.1%;亏损企业亏损额2.4万元,下降36.8%。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83万元,增长64.4%。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2.9%。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50万元,增长26.2%。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14079万元,增长129.6%;集体投资1066万元,下降31.7%;个体私营投资7705万元,增长3.5%。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8045万元,增长84.1%;更新改造投资2562万元,增长357.5%;其他投资3472万元,增长189.3%。年内新开工项目25个,增长38.9%。
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洛湛铁路双牌段基本完成定测任务。投资1.2亿元的阳明山二级电站年内完成投资3100万元。单江水库全年完成投资250万元,大坝高程已达34米。双牌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已启动。农电网改造进展顺利,投资500万元的茅江输变电线路已经架通,上梧江35KV变电站即将建成,何家洞35KV变电站已破土动工。电力大厦、工商大厦、二中综合楼等相继落成。
四、国内贸易和财政
2002年,在国家继续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9245万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1046万元,增长6.3%;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8199万元,增长11.2%。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2680万元,增长8.2%;餐饮业2016万元,增长8.6%;其他行业4549万元,增长8.6%。超市、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财政收入增加,财政状况有所好转。2002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900.78万元,比上年增长8.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09.71万元,增长9.62%;上划中央“两税”收入791.07万元,增长0.39%。完成财政总支出9276.71万元,增长27.85%。可用财力大幅增加,实行分税制以来首次实现了不举债发工资的可喜局面。
五、交通和邮电业
2002年完成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478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1%;旅客周转量18148万元,增长9.95%。全县公路里程930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877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4591户,比上年增长7.4%,其中住宅电话用户达到14100户,增长25.4%,电话普及率为29.3%,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移动电话、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12000户,增长1倍,互联网用户410户。
六、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6327万元,比年初增加6256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374万元,比年初增加90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669万元,比年初增加5996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9821万元,比年初增加2919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1966万元,比年初增加852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374万元,比年初增加2057万元。贷款投放趋向集中,年内农业贷款新增1360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432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2万元,寿险保费收入1100万元,分别增长16.1%和37.7%。全年赔付额487万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财产险赔付147万元,寿险赔付340万元,分别增长5.0%和47.8%。
七、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学技术工作围绕全县主导产业,突出抓了科技培训和普及,加大了科技项目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2002年申报专利3项,签订技术合同4项,成交金额300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县普通中学18所,招收新生4948人,在校学生1260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8.43%、13.76%。普通小学招收新生1851人,比上年减少6.32%;在校学生12979人,减少17.54%。在园幼儿2400人,增长46%,适龄儿童入学率99.9%。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0.8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6%。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不断进步。2002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17个,卫生技术人员416人,卫生机构床位295张。全县乡镇卫生院12个,床位127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67%。
八、人 口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70911人,比上年末增加968人。其中城镇人口32239人,占18.84%;乡村人口138672人,占81.16%。总人口中男性90996人,占53.25%;女性79915人,占46.75%。全年出生人数1576人,出生率9.52‰;死亡人数847人,死亡率5.12‰;自然增长率4.4‰。
九、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62元,比上年下降13元,下降0.8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66元,恩格尔系数为54.07%。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2年,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0.67万人,增长9.1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0.35万人,增长9.38%;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0.1万人,增长11.1%;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0.69万人,增长37.7%。全县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0.45万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