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县人民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双牌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布时间:2016-03-22 10:54
  • 来源: 湖南统计信息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克服洪涝灾害、资金紧张和土地紧缩等困难,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济综合发展迈入全省十快县行业。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50441万元,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014万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50121万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47306万元,增长13.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900元,增长13.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720元;人均财政收入806元,增长17.8%。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2006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8.1:30:31.9调整为35.2:33.3:31.5。其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3.3个百分点。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8.3%,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快5.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快2.5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2006年,八件实事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40人,完成任务的101.43%;新增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09人,完成任务的101.13%;新增工伤参保人数168人,完成任务的105.19%;新增医疗保险人数1310人,完成任务的119.09%;建设沼气446口,完成任务的101.30%;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学校3426平方米,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卫生院7 所,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金发放及时到位率达100%;建设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316.8平方米;新建养老院1 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0人;新建与改造通乡公路129公里,新建通村公路247.17公里,通电话行政村建设最后6个全部开通。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一些经济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三林”问题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资金投入紧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可用财力偏少,资金调度依然紧张;发展环境不优,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8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5%,总产量67193吨,增长2.3%。油料作物总产量615吨,增长4.2%;蔬菜播种面积3.83千公顷,增长5.8%,总产量124742吨,增长6.9%;水果产量15785吨,增长7.7%。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606万元,比上年增长6.5%。

    养殖业稳步攀升。全县全年生猪出栏14.56万头,增长6.4%;牛出栏0.82万头,增长3.8%;山羊出栏14.3万只,增长4.7%;家禽出笼171万羽,增长6.4%;水产品产量2610吨,增长3.2%;发展养殖大户1310户,新增养殖大户105户。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县完成造林面积5.08万亩,占任务4万亩的127%;其中退耕还林0.9万亩,世界银行贷款造林1.1万亩,一般性造林3.08万亩。以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楠竹为重点的林业基地建设突飞猛进,我县林业实力跃居全省第六,跻身全省林业十强县。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以试点村为带动,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5000余万元,加强了对农村道路、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的投入。49个试点村共硬化道路61公里,架设桥梁10座,整修骨干山塘18口、病险水库5座,新修、改造水渠56公里,修复水毁工程60处,新建村级办公大楼4 栋,新建村级文体活动室1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2541万元,比上年增长2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966万元,增长21.0%,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0242万元,增长12.8%;重工业增加值30742万元,增长29.2% 。

    民营工业增势强劲。2006年,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值98610万元,比上年增长36.6 %,增幅居各经济类型之首;民营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2778万元,增长30.8 %,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 78.3 %;实现利润8360万元,增长50.8%;民营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重点骨干企业贡献突出。2006年,南岭化工厂、双牌电站、双牌钢铁厂、双牌铝厂等4家骨干企业共拥有资产4.3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64.3%;全年实现利润5554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54.8%,利润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4.8个百分点,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6533万元,比上年增长31.4%;实现利润10126万元,增长14.4 %;实缴税金4879万元,增长22.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61.3%,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580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9045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全员劳动生产率51363元/人,增长4.6%,房屋施工面积12.19万平方米,增长5.2%;竣工面积8.39万平方米,增长1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6569万元,增长35.5%;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88711万元,增长33.9%;增幅比去年同期快5.8个百分点。在全部开工实施的项目中,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90个,增长25%;完成投资额72650万元,增长37.5%。红阳公路、潇水大桥建成通车;滨河广场、明珠工业园、生活垃圾处理场、城市防洪工程、3.5万伏开关站全面启动;二广高速、207国道二级公路改造立项并完成勘察设计;小水电开发如火如荼,全县立项和在建的小水电项目62处,总装机17万千瓦,共完成小水电投资1.68亿元。

    五、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2006年,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798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9%;旅客周转量14785万人公里,增长8%。年末全县公路里程1288公里,其中:国道61公里,省道35公里,县乡道232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782台,增长7.8%。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84万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60万元,增长4.5%;电信业务总量1760万元,增长14.3%。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1万门;年末全县固定电话新增用户482户,达到14230户,增长3.5%;移动电话新增用户4710户,达到23110户,增长25.6%;全县电话普及率达21.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470户,增长21.9%。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日趋繁荣。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152万元,增长14.0%。分城乡看,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11632万元,增长26.7%;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520万元,增长1.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6739万元,增长13.7 %;住宿和餐饮业4146万元,增长12.0%;其它行业267万元,增长7.7%。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6年,全县新引进项目54个,其中:外资项目2个。实际到位内资55767.5万元,增长33.7%;实际利用外资1321万美元,增长42.0%。水电气终端产品制造、高杂锌回收、松脂加工等一批规模大、前景好的企业相继落户双牌;南岭民爆公司成功上市,实现了县内企业境外融资零的突破。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紧扣文化、生态两大主题,突出阳明山旅游发展龙头,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拓宽硬化了黄万、万微公路,建好了小黄江源、万亩杜鹃园、万寿寺等景区;阳明山继入选“湖南百景”后,又入选潇湘八景休闲区;首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成功举办,收到了高规格,大影响的效果,使阳明山声名远扬。2006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36万人次,增长12.5%,实现旅游收入1.08亿元, 增长25.6%。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速加快。200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2024.9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23.21万元,增长18.16%;上划中央“两税”2080.53万元,增长25.63%;上划所得税2521.18万元,增长20.6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100万元,增长32.3%。

    金融存贷规模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6988万元,比上年增长33.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578万元,增长5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733万元,增长27.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4406万元,增长22.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1889万元,增长5.5%;中长期贷款余额14678万元,增长53.4%;农业贷款19470万元,增长13.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全县共推广新品种10个,新技术、新成果6项,引进特种杨梅嫁接育苗20亩;对工业含氢尾气易爆处理装置和南方红豆杉快速繁育技术等10余个项目进行了评审,获得县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三等奖7个;积极组团参加中南六省科技博览会,参展产品30多个,对推介我县科技产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2006年全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小学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0.01%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5%。

    育人环境有所改善。2006年,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31.48万元,配套资金50万元,新建项目学校64所,新建电脑室9间,简易多媒体教室21间,学生工作站255台,卫星接收系统23套,教学播放点40个,项目覆盖全县100%的农村学校。

    素质教育硕果累累。积极开展读书、演讲、书法、美术、发明、创新、和国防知识等竞赛活动。在全国数理化初中生奥赛中,获一、二、三等奖6人次;在国防教育征文中,我县有10篇优秀作品获市国防教育委员会表彰;在湖南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省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5人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群众文艺丰富多彩。2006年,全县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十余次。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开幕式及文艺晚会;举办了以“走进和谐双牌”为主题的2006年庆元旦春节文化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文艺调演、评奖活动,曹建军的摄影作品《老街情深》在湖南省艺术节获优秀奖;县二中创作演唱的《和谐之风》在永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声乐一等奖。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全年投资219万元,新建乡镇卫生院5所3650平方米,维修改造乡镇卫生院2所1400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顺利,全县参保率达85.4%,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2006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12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拥有床位386张;实有卫生技术人员456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08人,注册护士95人,药检人员40人。

    群体工作丰富多彩。2006年,全县共开展和举办了5次大型群体竞赛活动。由县人民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体育局承办的迎国庆首届大众体育运动会,历时22天,1500余人参加9个项目300余场比赛。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2006年,在全国残疾人锦标赛中,获女子短跑800米第二名、1500米第三名。在第十届省运动会中,获男子跆拳道48公斤级第一名,赛艇1500米、800米自由泳、4×100混合泳、4×200自由泳第三名。

    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今年来筹资24万元,开通了茶林至阳明山的有线电视信号;筹资150引进先进的用户管理系统,对城区有线电视进行了全面的加解扰,提升网络效益;城乡新装有线电视用户1584家,全年架设主杆线30公里,新增光接点4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6.8%,广电工作被评为全国“村村通”先进集体。

    十、资源与环保

    生态示范建设卓有成效。境内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全县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稳定在70%以上,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稳定在80%以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稳定在90%以上。县城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断面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Ⅱ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100%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2006年,全县共有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6200公顷。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2800公顷。潇水河两岸共封山育林2300公顷,营造楠竹1000公顷,呈现出潇水两岸千层绿的动人画面。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县人口1725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039人,农村人口140484人。总人口中男性91973人,占53.3%;女性人口80550人,占46.7%。全年出生人数1857人,出生率10.82‰,死亡人数865人,死亡率5.04‰;全年净增人口992人,自然增长率5.7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8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748元,增长17.1%;家庭经营收入1347元,增长10.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66元,增长34.7%。

    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不断加强。2006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14195人,比上年增长3.1%;其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755人,增长9.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895人,增长1.9%;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3901人,增长10.4%,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58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金1343万元。增长18.1%;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证金272.16万元,增长10.9%。


    注:1、本公报资料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标题文档
主办单位:双牌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双牌县政务服务中心
湘ICP备14001799号 湘公安网备43112302000107号 网站标识码:431123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