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
2011
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
年
1-11
月
,
在全省、市、县财政收入“两位数三字头”增幅的新形势下,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
25131
万元
,
为预算(调整预算,下同)的
80.81%
,同比增长
31.74%
,保持了收入高位增长的态势
。
全县完成财政总支出
62061
万元
,
同比增长
40.89%
。比往年资金拨付及时
,
进度加快,实现了均衡支付的目标
,
名列全市前列。
2011
年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有以下特点:
1
、落实投入保增长
,
助推经济稳发展。一是多方筹资促发展。
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
4000
万元
,
投入县内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储备土地置换不良贷款支持筹建农村商业银行
,
赢得金融保障经济建设的主动权;争取信贷融资
4000
多万元
,
投入县城主干道建设,加快了县内路网建设步伐
;
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调动各方生产要素和资金参与全县经济建设
,
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今年
,
全县生产总值可达
32.95
亿元
,
增长
13.6 %
,
500
万元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8.06
亿元
,
增长
40%
,直接促进了财政增收。
二是多管齐下强产业。
通过大力支持南岭、电站推进自主创新
,
扩大规模,壮大了工业骨干财源
;
通过筑巢引凤,续建和引进生物制药等新型工业企业
,
开辟了新兴财源;通过支持培育地方特色种养业
,
提升了农林业规模和效益;通过加快以阳明山为中心的旅游业开发
,
提升了第三产业效益。这些重点产业的强势发展极大地支撑了财政增收。
三是多兴项目筑平台。
加快推进了二广高速县城连接线和城北大道及多条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
。
稳步推进了城北扩容,实施了工业园核心区建设
,
推进了五里牌电站等能源项目,进一步拓展了
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
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财政后劲。
2
、竭尽全力抓征管
,
促进收入高增长。一是进一步细化了目标责任。
在动态掌握税源的基础上
,
按月
、
分季将任务细化到财税三局和协税护税单位
,
落实到具体项目和税种,确保了收入组织有的放矢。
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征管措施。
在对主体税收大力开展常规性征收的基础上
,
突出加强了对薄弱环节的征管。强化了协税护税
,
组织了“五私”税收清理,清算了建设项目税收
,
全面开展了税侦稽查,分别入库收入
6000
万元、
150
万元、
300
万元、
387.5
万元。
三是进一步规范了非税收入征管。
通过拓宽征收领域
,
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稽查
,
挖掘潜力,堵塞漏洞
,
并突出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盘活闲置资产
,
做大了非税蛋糕。
3
、统筹调度保重点
,
民生民本增实惠。一是尽力提高干部职工待遇。
今年已按年人平
1.76
万元的标准上报了公务员津补贴方案
,
启动了基层卫生单位绩效工资
,
完善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全年工资性支出新增
4000
万元
,
增长
26.92%
。
二是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全年教育投入可达
12571
万元
,
增加
1209
万元
,
增长
10.64%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前教育和贫困生救扶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
社保投入
14086
万元
,
增加
3156
万元
,
增长
28.87%
。“五险一保”提质扩面
,
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小额贴息贷款成效显著
,
“双牌模式”在全国得以推广。卫生事业投入
7943
万元
,
增加
2105
万元
,
增长
36.06%
。基层医疗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实施
,
新农合参保人数较大增加,县中心医院运行可期
。
科学文化体育事业投入
1165
万元
,
增加
276
万元
,
增长
31.05 %
。科学技术普及、文化、电影下乡、竞技和群众体育广泛开展
,
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充裕。
三是切实增加对农投入。
全年对农投入
18000
万元
,
增长
59.41%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
,
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建整扶贫、移民后扶、渔民解困、农村危房改造、农林保险整体推进。与此同时
,
政法经费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
,
机关运转和全县重点建设投入也得到较好保障。
4
、创新机制强监督
,
财政管理显绩效。一是创新了预算管理
。按照绩效预算要求细化了预算科目
,
在依法向县人大报告预决算的基础上,主动接受县政协约商
,
并按程序推进了预算公开。
二是推进了财政均衡支出。
通过科学调度本级财力
,
争取上级资金调度,盘活资产处置变现
,
整合专项资金等手段统筹财力,加快了财政支出进度
,
均衡支出排全市前列,受到市委、市政府表扬。
三是推进了专项资金动态监管和乡镇财政财务精细管理。
实行专项资金动态管理
,
加强涉农和民生民本资金重点检查,开展了重点项目建设调研
,
推进经济建设资金绩效考评,加强了专项资金管理
。
建立乡镇财政、财务精细管理规程,实施标准化财政所建设
,
开展村支两委换届财务审计,落实惠农资金打卡发放
,
乡镇村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了。
四是加强了债务和国资管理。
组织了政府性债务和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余额认定
,
有计划地实施了世行贷款还本付息。在加快国资处置的基础上
,
推进了国资信息化管理,筹建了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
五是完善了财政改革。
按照省财政厅“
1+8
”
改革文件
的要求
,
完善了财政省管县改革
,
深化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推进了药监、基层医疗、公路和交通体制改革
。
拓展了农村“一事一议”,扩宽了政府采购领域
,
创新了财政检查机制
,
强化了财政投资评审。
5
、深研政策争财力
,
财政实力得提升
。
一是体制性财力补助突破较大。
财政部门
认真研究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政策
,
紧紧抓住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调整的关键之年,结合我县实际找准切入点
。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人员多次赴省财政厅和有关部门汇报,得到了厅长的高度重视
,
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以前年度基础上
,
进入基数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今年有望净增
2500
万元
,
总量突破亿元大关,超过年初预期。
二是专项资金争取成效好。
各级各部门精心打造项目
,
积极作为,全年预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
36000
万元
。
特别是社会保障类资金到位比较理想,比去年净增
3012
万元
,
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惠,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
回顾
2011
年财政工作
,
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财政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财源基础不够稳固
,
抗风险能力弱;全省持续高位增长的收入形势与我县日益加剧的增收压力矛盾凸显
;
收入增幅虽然明显
,
但实际可用财力仍然偏少
,
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历史债务依然繁重
,
财政运行仍潜存风险;全县财税齐抓共管的氛围和财政精细化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有的部门专项资金争取比去年大幅减少,工作力度有待加强等等
,
这些问题,我们将引起高度重视
,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
2012
年财政概算
(一)指导思想是:继续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
紧紧围绕中央 “稳增长,调结构
,
保民生,促稳定”的要求
,
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
,
夯实财源、做实收入,调优结构、提升质量
,
量入为出,力促平衡
,
努力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的财力保障。
(二)收支概算安排情况。
根据市里的要求
,
结合我县的实际,明年
财政总收入(概算
,
下同)初步安排
36100
万元
,
较上年预计完成数(下同)增长
16%
。县本级一般预算总支出拟安排
48100
万元
,
较上年调整预算(下同)增长
8 %
。
2012
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转移性收入、调入资金收入总计
48670
万元;
2012
年一般预算支出、预计上解支出总计
48650
万元
。
收支相抵,当年结余
20
万元。
(三)完成
2012
年财政收支目标的措施。
1
、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中心
,
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机遇
,
围绕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真抓实干
,
培育和壮大县域经济,促进财政增长。
一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当年工业税收新增
3000
万元。
做强发展龙头
,
深化政企合作,支持南岭化工做大做强
,
支持电站加快明珠、远望工业园建设,实现铝厂升级转产
。
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冶炼企业技改扩能
,
推进竹木资源集约化利用,加快小水电企业联营
。
发展新兴产业,扶持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
,
支持引进新能源、电子装备产业,打造新的工业增长极
。
夯实园区平台,支持“一园三区”和核心工业区扩园建设
,
构筑新型工业发展平台。
二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
打造高效农林业,确保当年新增税收
500
万元。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支持“六大特色种植带”和“六大特色养殖业”发展
,
打造农林主导产业。加快农林服务体系建设
,
大力扶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标准化生产
,
机械化耕作,促进农产品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三要加快推进旅游业开发
,
搞活生态休闲经济,拉动财政增收
800
万元。
实施旅游开发战略
,
加快推进以阳明山为中心的旅游开发,打造旅游精品
。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支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与旅游经济配套的生态服务业
,
拉动消费增长
。四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拉动财政增收
2000
万元。
大力支持与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相关的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等重点项目建设
,
大力支持城北行政办公区、商贸物流区建设,着力实施老区提质和以城带乡战略
,
通过兴产业
,
建城镇
,
抓项目
,
促消费
,
刺激经济增长
,
拉动财政增收。
2
、坚持以完善征管为抓手
,
促进收入保量提质。
主动适应财政体制调整、结构性减税和税种调整对征管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
,
优化税收环境,规范征管秩序
,
提高入库效率。
一要强化税收征管基础。
强化税源管理
,
加强重点企业、非居民和个体零散税收税源登记,建立涉税信息横向联网系统
,
实行以票控税,引导消费者主动索要发票
。
建立税收征管状况监控指标体系,强化征管动态分析、评估
,
实现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
二要规范税收征管秩序。
切实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
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缓缴税、豁免税和先征后返等免税政策。严厉打击县内涉税违法行为
,
对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假发票涉税、民营企业假帐、套帐、帐外经营偷逃税、骗取减免税等开展专项检查和区域整治
。三要完善综合治税机制。
制定议财议税制度
,
建立“政府领导、财税主管、审计监督、司法保障、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机制,完善协税护税目标考核
,
强化领导责任,增强共管意识
,
提高征管效率。
四要科学组织非税收入征缴。
扩展和完善非税收入征管系统
,
强化预算外资金改革,拓展非税收入信息化平台
,
加快推进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建设,严格以票管收
,
科学组织入库,全面推进非税收入预算管理
,
促进财政收入质量提高。
3
、坚持以统筹财力为重点
,
推动社会事业和谐进步。
在科学调度县级财力基础上
,
进一步加强财政省管县改革及各项配套政策研究,把握政策方向
,
找准切入点,力争财力性转移支付再有新突破
。
要立足双牌实际,致力打造精品项目、规模项目、民生项目争取各类专项资金
。
要不断加大县内相关资产的经营开发和变现处置,统筹各方财力
,
整合资金办大事、实事,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一要切实提高民生收入。
严格按照省市要求
,
启动第二步规范津补贴工作,深化农村义务教育、基层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
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扶持力度
,
支持建立稳定物价水平保障体系,确保民生收入实际增长。
二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大力支持县内教育资源提质整合
,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支持二中创建品牌学校和职业中学创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
,
加快推进乡镇规范化公益幼儿园建设,建立持续、公开、有序的教育助学及贫困生扶助体系
。
注重平安校园建设,大力支持校车整治和配置。
三要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支持拓宽就业渠道
,
开展就业培训,切实落实优惠和扶持政策
。
支持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
,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
。
支持加快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旧房改造进度。
四要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和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大力支持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南岭医院“三院合一”
,
加快推进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大力支持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
,
构建“食品药品安监”工作格局。
五要大力支持文体事业发展。
大兴文化事业
,
支持文体中心、“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支持创建文化精品力作
,
加快推进“三网整合”和“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
。
同时,还要加大政法投入
,
构建平安双牌。大力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
推进资源再利用,打造绿色新双牌。
4
、坚持以加大三农投入为着力点
,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要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继续支持农村通畅公路建设
,
建立建管养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电网改造
。
大力推进全县“五小水利”新兴水源工程、中小灌区配套、山洪地质防治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
,
支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二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力度
,
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和建整扶贫村建设,支持农村“三清三改”和培育新型农民
。
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继续实施水稻、油菜、能繁母猪保险
,
扩宽林业保险面,提高农业抗灾、抗风险能力
。
认真做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涉农补贴发放。继续推进家电、摩托车下乡
,
支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要支持农村综合改革。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
增加村级运转经费,主动邀请农村代表、委员参与财政日常监管
。
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面。大力支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村组干部培训和农村财务人员培训
,
加强村级财务审计,推进村级财务公开
,
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
推动财政监管上水平。
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阳光理财
,
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一要改进预算执行和监督方式。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
严格预算编制、审批,增强执行力
。
推进预算公开,增强预算透明度
。
坚持厉行节约,加强支出管理
,
规范“三公”开支,逐步实行公开
。
完善乡镇财力转移分配办法,提高对乡财力转移
,
规范乡镇专项支出,理顺财政运行机制。
二要深化国库集中支付。
在细化部门预算
,
健全单位财务,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基础上
,
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撤销会计集中核算机构
,
将财政国库管理机构与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进行整合,成立财政国库管理局
。
加快财政均衡支出进度,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
,
推行公务卡结算消费,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三要加强专项资金监管。
修订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体系
,
探索专项资金打捆使用和整合使用新方式,强化涉农、民生民本、重点建设专项资金的跟踪管理
,
严查挤占挪用铺张浪费,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时效性、专用性。
四要规范金融债务管理
。充分发挥财政融资担保职能作用
,
支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
同时,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债务管理办法
,
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强化举债责任追究
,
做到举债有度、用债有效、还债有信,严禁违规举债
,
降低财政风险。深化农村义务其他债务化解
,
有序推进乡村化债和政府债务化解。
五要扩大财政监管层面。
建立全程监管、综合整治、预防与处罚并重的财政监督检查新机制
,
延伸监管触角和深度,增强监管针对性和计划性
,
充分发挥财政监管在惩治腐败方面的预警作用。理顺政府采购运作机制
,
完善采购目录,严格采购限额
,
扩大采购规模。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在政府性投资项目上的主体监管作用
,
突出事前参与,强化事中监测
,
严格决算评审,切实提高投资评审质量和效率。
六要创新国有资产管理。
严格按照《双牌县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
理顺国资管理、经营、使用等部门的关系,明确主体
,
强化责任。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
,
突出强化土地房产、集体林权、交通路线、资源勘探、河道采沙权等资产的整合力度,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处置
,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要加强收益调控
,
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公租房建设、教育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为财政调控提供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