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4311230009/2025-00527 分 类:
-
发文机关:
塘底乡 发文日期:2025-08-29 15:57 - 名称:
塘底乡“十四五”工作规划 - 文号:
塘底乡“十四五”工作规划
“十四五”期间,塘底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乡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四五” 规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升
1.农村产业蓬勃发展。塘底乡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村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色农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是在粮食生产方面,为推进规模化种植,加强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我乡侧重培育扶持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为全程推进机械化,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创造条件。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先进技术,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在特色农产品方面,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虎爪姜”和“红薯”等优质品种备受市场青睐,生姜、红薯的新增播种面积显著增加,近五年新增播种面积1600亩,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种类,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三是在畜牧水产业方面,发展势头同样迅猛,新增了大量养殖户,养殖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玉泉村生猪养殖基地通过科学管理和规模化经营,规模日益壮大,成为当地畜牧业的标杆。此外,观音山农场积极探索特种养殖,藏香猪、梅花鹿等特色养殖项目已形成规模,不仅提升了农场的经济效益,也为市场提供了高品质的特色产品。
2.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近年来,塘底乡村集体经济通过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收入的稳步增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6万元以上。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资产租赁和“飞地经济”等创新模式,为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珍珠村红薯粉加工厂作为特色产业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黄泥山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黄桃种植基地,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还通过品牌化运营拓宽了销售渠道,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大坝头沙场租赁项目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入,进一步增强了经济活力。此外,冷水养鱼产业项目也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通过科学养殖和生态化管理,不仅提高了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全乡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通过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目前已达到98.5%,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水资源保护工作同样成效显著,2021年年底前完成网箱退养工作,保障潇水河塘底河段的生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确保了居民饮水安全。在耕地保护方面,严守耕地红线,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500亩以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8%,通过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2.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利用村村响广播定时播放禁烧政策、危害,在各村主要路口、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同时借助村民微信群推送相关信息,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成立专业的巡查队伍,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责任到人,对全乡农田进行全方位、高频次巡查。一旦发现秸秆焚烧行为,立即制止并严肃处理,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在打击非法采砂、乱倒乱堆行为上,塘底乡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河道及周边区域的日常巡逻。利用无人机航拍、实地勘察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非法采砂点和乱倒乱堆现象。对违法者依法依规从严处罚,清理非法采砂设备,恢复被破坏的河道生态,督促乱倒乱堆责任人限期清理,对拒不执行的采取强制手段。经过一系列整治,河道生态得到有效恢复,水体质量明显提升,乡村环境更加整洁优美。
(三)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1年至2024年以来,全乡项目建设共128余个,主要集中于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公路维修建设、河道治理、农村厕所改革等为民事项。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全乡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公里,自然村通公路率达到100%。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新建高标准农田水沟10000多米,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能力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积极检查、修复全乡道路照明设施设备,解决夜间交通安全问题,同时进一步实现了全乡行政村电网改造全覆盖,4G网络覆盖率达到97%以上。
2.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督促各村制定详细的整治计划,对村主干道路、河道沟渠、绿化带、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大清除、大整治,同时将村级人居环境整治“大比武”作为常态化工作,设立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村庄给予物资奖励,激发各村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视程度。大力推进“厕所革命”,通过宣传引导、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累计完成改厕251户,实现旱厕基本清零。同时,对全乡511座户厕进行全面 “回头看”,针对 户问题厕所,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厕所长期稳定使用。拆除村民乱搭乱建建筑,规范村民建房行为,引导杂物、柴草、农机具归位摆放,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目标。
3.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塘底乡充分发挥“三长制”作用,将全乡精细划分为多个片区,片长、组长、邻长各司其职,及时解决群众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法治乡村建设,近五年共开展5次入户宣传法制教育,张贴横幅10余条,持续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入心入脑,进一步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成立“好邻居(新乡贤)”+“五老”调解工作室,化解矛盾纠纷,近五年共化解矛盾130余件。推进反电诈、禁毒、扫黑除恶等工作,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2022年获永州市全市信访工作示范乡镇。
(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1.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严格落实 “四个不摘” 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和帮扶。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落实力度,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十四五” 期间,全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全乡风险监测户共14户38人,2024年风险消除5户18人。
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参保率均达到100% 以上。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对低保、特困、残疾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活动室,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3.社会事业持续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全乡共有卫生室7个,村医5名,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每个卫生室都有合格村医。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开展了送戏下村、村级篮球赛等文化惠民活动4场,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产业结构仍需优化,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经济总量较小,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人才。项目建设推进难度较大,部分项目因资金、土地等因素制约,进展缓慢。
(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乡村建设还存在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部分农村公路、水利设施老化,需要进行维修更新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村庄环境整治还不够彻底。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把握“以竹代塑”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竹木产业,以厘竹加工为重点,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巩固和提升清水鱼、肉猪、森林土鸡、蛋鸡等传统养殖产业,以及虎爪姜、黄桃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和品质。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加大项目谋划和储备力度,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积极配合推进塘底乡三级公路项目(X038线2期扩建)和广清永高铁建设项目等工作,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做好征地拆迁、施工协调、后勤保障等服务工作,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塘底乡创新创业。
(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森林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保护。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源,改善空气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三是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观音山生态农场建设,打造特色农业和体验式采摘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对黄龙岛景区的规划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打造集采摘、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三)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能力。加强电力、通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供电和通信保障水平。二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卫生评比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制定详细的评比标准和通报奖赏机制,激发农户的自主积极性。加强村庄规划管理,打造公路景点,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开展文化送戏下乡、农村书屋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持续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平安乡村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持续增进民生惠民福祉
一是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 “四个不摘”要求,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和帮扶。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落实力度,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参保率。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对低保、特困、残疾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十四五”期间,塘底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工作中也一些问题和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塘底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